“一湾联两亚”的孟加拉湾,是古代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廊道,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地缘影响。从地理区位看,环孟加拉湾周边地区与中国毗邻;从历史交往看,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与中国友谊源远流长;从现实关系看,中国是环孟加拉湾国家—孟加拉国、缅甸、泰国的第一大和斯里兰卡、尼泊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与重要投资国。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以来,以港口建设升级、产业园区合作、能源生产输送、经济走廊构建、可持续性发展和商贸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小项目在五国先后落地生根,各大项目如期完工或稳步推进,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与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引擎”,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成效十分显著。
中缅山水共连,世代毗邻而居,胞波情谊浓长。缅甸学者大多认同缅甸从“一带一路”建设红利中受益,对中国的减贫成就持赞赏态度,倡导智库间加强对粮食安全和减贫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中之重,是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实践。当前,中缅经济走廊已从概念规划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运营拓宽了能源合作空间,皎漂深水港和木姐-曼德勒铁路项目已在推进中。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需发挥包容性的重要作用,提升缅甸在中国与东盟构建的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依托“数字丝绸之路”助其数字化赋能和实现数字化转型,携手应对“一带一路”新篇章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防范错误和虚假信息的政治化倾向。
中泰是亲密近邻,拥有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传承,“中泰一家亲”在两国领导人的高频互访和会面中得到生动诠释。两国已宣布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泰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泰国提供了广泛协商、共同发展和共享利益的新平台,具有国际性和创新性特点,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巨大发展,在中国和泰国人民之间架起了坚实桥梁,推动了经贸、投资、旅游、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及掀起“学中文”热潮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通合作重点,为泰国实现二十年国家战略、落实“4.0”产业转型政策提供了契机,今后两国需要在当前合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中斯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古代传承下来的千年佛缘、现代患难与共的《米胶协定》造就了当代两国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斯里兰卡是最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其“数字经济发展愿景”、打造成为地区海上枢纽等国家战略与中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对接,已是斯里兰卡学界和社会的主流共识。从科伦坡港口城到汉班托塔港及临港产业园、从百年来首条现代化的南部铁路到南亚最高建筑莲花电视塔、从大型供水和污水处理合建项目到国家医院和学校的大楼建成等,均是中斯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的明证。斯里兰卡具有印度洋门户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其国内的互联互通水平,还增强了市场的经济活力,有助于缓解其融资受限的制约。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阶段,进一步惠及斯里兰卡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提供当地就业机会、推动本地化采购和传播优质有效信息应是重要考量。
中孟是传统友好邻邦,孟加拉国在南亚地区率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要沿线和节点国家,充满商机的孟加拉国是中资企业投资的热土。2016年中孟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全方位合作不断得到拓展与深化,孟加拉国加入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近期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习主席会见了孟加拉国总统哈西娜。哈西娜总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孟加拉国发展敞开了新大门。在孟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一带一路”是与“2041年愿景”和“金色孟加拉”梦想最为契合、最适应孟加拉国水土的发展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孟加拉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诸多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获得融资支持是孟加拉国学者普遍持有的观点。实际上,孟加拉国正受益于“一带一路”框架下密集投资产生的溢出效应,发展范式的转变将促成基础设施转型时代的到来。在下一阶段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谋划提供灵活贷款、缩小贸易赤字和增加奖学金名额将契合孟加拉国诉求。
尼泊尔和中国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麓,中尼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建立了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尼泊尔因地处内陆山地,大宗进出口完全依靠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和港口,地理劣势一直是尼泊尔国家发展的瓶颈。“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升级改造跨境公路、开展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分阶段增开边境口岸、加密两国直达航班航线、深化通信网络合作等,为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夯基垒台、落地生根,助力尼泊尔从“陆锁国”转型为“陆联国”。中尼跨境铁路建设研究、从樟木和吉隆口岸通往加德满都的公路升级改造、博克拉国际机场和兰毗尼国际机场建成运营、加德满都特里布文国际机场改造建设等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在尼泊尔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尼泊尔主流学界认为,与中国加强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城市治理和减贫借鉴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势在必行,在互联互通、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空间较大,特别关注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动向。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尼应加强政党间交流,深化互联互通成果,共同维护边境安全,努力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化解地缘政治博弈的不和谐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孟加拉湾国际合作机制发展态势及我国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BGJ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